“世界急救日”即将来临之际看我市如何跑出急救“加速度”
9月9日是第24个“世界急救日”,对急救来说,每分每秒都事关生死。如何缩短院前急救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在“世界急救日”来临前,记者关注急救体系建设情况,看看我市如何跑出急救“加速度”。
“生命至上 救在身边”——9月5日下午,记者走进市医疗急救指挥中心调度大厅,这句在LED大屏上滚动的话语便映入眼帘。中心副主任王彬告诉记者,2022年,我市中心城区的急救电话总话务量达32万次,救护车出车量接近5万次。今年上半年,中心城区急救电话总话务量同比增加了4.8%。
在大量的急救场景下,时间就是生命。例如,心源性猝死患者的最佳救援时间只有4分钟,心肺复苏每延迟1分钟,病人的生存率就会下降7%至10%。如何抓住急救的“黄金时间窗”?去年8月,我市上线了高级调度在线生命支持系统(ADLS),这种系统在接警环节就能为民众提供专业急救指导。有了它的帮助,电话接通的那一刻,急救已经开始。
“现在我通过电话指导你做海姆立克急救法,请你站在患者身后,双手环抱住患者腰部,一只握成拳头放在患者肚脐上2厘米处,另一只手握在拳头上面,双手一起向上向内冲击,连续冲击5次。”这是今年5月8日,市医疗急救指挥中心调度员韦秋秋启动ADLS,电话指导施救的话语。在ADLS的帮助下,报警求助者在救护车赶到前成功施救,让气管被异物堵塞的老人转危为安。
王彬说,市医疗急救指挥中心启用ADLS以来,已为3000多位求助者提供有效的院前急救指导,为后续的急救工作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加速度!在全区率先明确创伤救治中心建设标准
建设创伤救治中心,实现规范、高效的创伤救治,是降低创伤致死率、致残率的关键。市创伤中心质量控制中心、市工人医院创伤中心主任胡居正表示,柳州的创伤救治中心建设跑在了全区前列。
2022年6月1日,我市参考国家及外省经验做法,在全区各地市中率先出台了各级创伤中心建设标准——《柳州市创伤救治中心建设指导原则(试行)及评审标准》,完善了创伤医疗服务体系顶层设计。
“目前我市已评审创建Ⅰ级创伤救治中心7个、Ⅱ级创伤救治中心9个、基层创伤救治单元6个,构建了市、县、乡三级创伤救治体系。”胡居正说,创伤救治中心配备多学科的创伤救治团队,拥有统一规范的院前院内创伤分级预警机制、救治流程和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了院前急救和院内救治的有效衔接,为创伤患者争取更多宝贵的抢救时间。
AED!我市将再增20台“救命神器”
AED是自动体外除颤仪的英文缩写。这种设置于公共场所、供非专业人士使用、专门用于抢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医疗设备,可为突发心梗等疾病的病患争取黄金急救时间,填补120抵达前的救援空窗期。因此,AED被誉为“救命神器”。
一座城市与心脏骤停竞速,离不开越来越完善的AED布局。记者了解到,由市卫生健康委牵头组织、市医疗急救指挥中心配备的AED设备共有2批39台。市民在微信城市服务和龙城市民云使用“AED 地图”功能就能找到身边的“救命神器”。
“下一步,我们还计划在主城区范围内继续增加20台AED设备。”王彬说,随着我市加大对AED的配备投入,通过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等多种渠道普及AED使用方式,越来越多的机构意识到了“救命神器”的重要性。今年,位于文昌路的一家大型商业综合体就在商场内主动配备了5台AED。每多一台设备、多一个人会急救,心脏骤停患者就多一分获救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