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中医医院:打好全年健康基础,先调脾胃就对了!
脾胃在人体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好,则气血旺盛,体格健壮,故脾胃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人体生命的盛衰。春雷惊百虫,脾胃始萌动,冬春交替,阳气升发,值此万物生发之际,正是调理脾胃的黄金时期。
春季脾胃易受伤
中医认为,春季属木,与肝相应,而肝木易克脾土,因此春季是脾胃疾病的高发季节。从气候特征来说,“倒春寒”和多雨季节导致春天常常湿冷交加,易困脾阳,阻碍人体阳气的升发,故而容易出现脘腹胀满、大便溏烂甚至呕吐腹泻等胃肠疾病。
春季饮食建议
《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提到,“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酸味入肝,甘味入脾,春季在五行中对应木,而木克土。因此,减少酸味食物,增加甘味食物,可以预防肝木克土导致的脾胃虚弱,维持五脏平衡,如进食山药、红枣、南瓜、粳米、小米、鸡肉等有助于健脾益气。同时还可以进食萝卜、菠菜、韭菜等应季蔬菜有助于身体的阳气升发、畅达。
饮食上不宜进食酸味之品,如番茄、柠檬、橘子等;也不宜过度进补,如不宜大量食用羊肉、人参等温燥之品,以免加重肝火。
春季起居建议
《黄帝内经》说“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夜卧不超亥时(21-23点):春季阳气初升,早睡可养阴血,早起(建议5-7点)则顺应阳气升发。现代研究表明:春季早睡早起者皮质醇分泌曲线更平缓,免疫力明显提升。
“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晨起用木梳从前额至后颈梳理,刺激百会、风池等穴位,促进头部血液循环,缓解“春困”,还可以疏通经络气血,起到滋养和坚固头发、健脑聪耳、散风明目、防治头痛等。
春季运动建议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谨察阳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人体应该根据不同时期的阴阳状况,使内在运动与外在运动保持一致,即使脏腑、气血、精气的生理运动与脑力、体力和体育运动的“供销”关系平衡。春季增加户外活动,如踏青郊游、公园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有氧运动,促进气血运行。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可使心情愉悦、避免抑郁,可谓一举两得。在此强烈推荐八段锦运动,属于中低等强度的有氧运动,老少皆宜,适用人群广泛,是祖国医学传统养生方法,通过躯体屈伸俯仰、并伴随呼吸吐纳与意志放松来调节气机升降,改善五脏六腑功能。我科每周在东院病区都有专业老师带领大家一起进行八段锦练习,感兴趣的朋友不妨一起参与。
中医治疗
此时节春来寒未消,加之雨水偏多,寒湿困于脾胃,《素问·调经论》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故可予艾灸温散寒邪、温阳通络。亦可用中药烫熨疗法温经散寒、温通经络。耳穴治疗是一种基于中医理论,通过刺激耳廓上特定穴位来调节身体功能、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外治治疗方法。柳州市中医医院消化内科中医脾胃病经典病房建设以来,采用耳穴治疗常见脾胃病和疑难危重疾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耳穴治疗团队每周定期出诊,结合中医体质辨识、季节气候特点、个人临床表现制定个体化的耳穴治疗和养生保健方案,适用于广大普通百姓。针对上述的气候特点和易发疾病人群,还可辨证使用中药,如四君子汤合玉屏风散调理脾胃增强免疫,又或者用枳实茶健脾化湿,但具体药物还需要到消化内科门诊咨询专科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