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基孔肯雅热是一个什么传染性疾病?有什么特点?如何预防 ?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fever)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virus,CHIKV)引起,通过媒介伊蚊(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发热、皮疹及关节疼痛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
一、传染源
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是CHIKV的主要宿主。急性期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患者:基孔肯雅热急性期患者是主要传染源。人患该病时,在发病后2~5天内可产生高滴度病毒血症,有较强的传染性。
非人灵长类动物:在丛林型疫源地内,亦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已证实非洲绿猴、狒狒、红尾猴、黑猩猩、长臂猿、猕猴和蝙蝠可自然或实验感染CHIKV,并能产生病毒血症。
二、传播途径
埃及伊蚊(Aedesaegypti)和白纹伊蚊(Ae.albopictus)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主要通过感染病毒的伊蚊叮咬而传播。实验室内可能通过气溶胶传播,目前尚无直接人传人的报道。
三、人群易感性
人对CHIKV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表现为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
四、潜伏期
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一股是1至12天,通常是3至7天。典型的临床表现是发热、关节痛/关节炎、皮疹。
主要症状有急起高热、关节痛、关节肿胀、斑丘疹 可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纳差、腹痛等消化道症状,畏光,结膜充血或出血症状。
皮疹常见于面部或四肢伸展侧。关节痛常表现为游走性疼痛,可累及多个关节,以侵犯小关节(如指关节)多见;关节痛常伴随发热症状出现,可持续数天或数月。
五、预防“2+3”原则
1.近期计划出境游人员:出行前根据自身需要进行出境前健康体检,及时查看旅游部门、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的旅游提醒,提前了解目的地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学习相关预防知识,做好防蚊、灭蚊的防护准备。
2.归国和即将回国人员:基孔肯雅热潜伏期为1~12天,归国人员在入境后12天内需主动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如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及时到医院就诊并主动告知医生近12天境外旅居史。入境前若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主动进行健康申报并告知海关检疫工作人员近期旅行史及在当地有无蚊虫叮咬史,配合进行相应的检查和隔离治疗。
六、“3个”预防妙招
1.清积水灭蚊虫:蚊子幼虫主要孳生在水培植物瓶、坛、罐、树洞、竹洞等小型积水容器中,消除蚊虫孳生地首要任务是“清积水”,从根源上“灭蚊虫”。建议定时“翻盆倒罐”清理积水,水生植物定期换水洗瓶(每星期至少1次),勿让花盆底盘留有积水。
2.谨记防蚊要点
- 卧室纱门、纱窗、蚊帐必须装
- 蚊香、灭蚊拍、防蚊灯适时备
- 房间灭蚊杀虫、卫生死角要处理
- 出门长衣长裤、驱蚊手环不可少
3.户外树阴、草丛、凉亭等地方少逗留
目前,没有有效的疫苗和特效药物可以预防和治疗基孔肯雅热,主要是对症处理,出现疑似症状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