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影像检查偶然发现“副鼻窦炎”,处理关键在于有无症状!
来源:
柳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
发布日期:
2025-08-29 18:42  
| 作者:
林观凤
在医院进行头颅或眼眶CT、MRI检查时,很多人的报告上会出现“副鼻窦炎”这一诊断。鼻子明明没什么不舒服,怎么就“发炎”了呢?
我们的鼻子周围存在着几组含气的空腔,包括上颌窦、筛窦、额窦和蝶窦,它们可以看作是鼻子的“邻居”,统称为“副鼻窦”。所谓“副鼻窦炎”,其实就是这些“邻居”发生了炎症,在CT或MRI上最常见的表现就是黏膜增厚。
很多人在因头颅、眼眶或鼻咽等非鼻窦问题接受影像检查时,会“顺带”被发现副鼻窦黏膜有增厚现象,但本人并没有鼻塞、流涕、头痛或嗅觉下降等任何相关不适。这种炎症纯粹是影像上的“偶然遭遇”,并非因症状就诊而确诊的——我们称这种情况为“偶发性副鼻窦炎”。
主要特点
- “被动发现”:在做其他部位检查时被意外看到,自己完全没症状;
- 多为“历史痕迹”:比如之前感冒或轻微鼻炎之后,黏膜自我修复过程中留下的轻微增厚,就像皮肤擦伤愈合后留下的淡疤——并不代表还有“活动性炎症”,一般也不会继续发展。
发现了是否需要治疗?
答案是:关键看症状。
- 如果没有任何不适,完全不必处理。它就像旧疤一样稳定存在,不影响健康,正常生活即可;
- 但如果经常流脓涕、头痛或鼻部有明显疼痛,那么建议带上检查报告,去耳鼻喉科进一步就诊。
其实,偶发性副鼻窦炎就像茶杯里那一层淡淡的茶垢。只要你不总盯着它纠结,完全不影响品茶的心情与茶汤的香醇。放轻松,没症状时就不用把它放心上啦,不必让这个“偶然发现”扰乱你的生活!
分享本页面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