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医院里的特教老师,以爱之名,照亮特殊儿童的成长之路
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医院里的特教老师,以爱之名,照亮特殊儿童的成长之路
一支粉笔,两袖微尘
三尺讲台,四季耕耘
老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和普通老师相比
“特教老师”是一个鲜为人知的职业
由于学生的特殊性
他们往往要付出
十倍、甚至百倍的耐心和细心
肩上的责任也更为重大
9月10日是一年一度的教师节
今天带大家了解一下
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广妇儿柳州医院
这群可爱、可敬、可亲的特教老师们
当星星的孩子开口说爱
是我们最好的礼物
清晨的阳光透过办公室的窗户,洒在一排排精心准备的教具上。当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黄丽萍主管治疗师推开治疗室门的那一刻,一个小身影突然扑向她,手中紧紧攥着一朵手工制作的纸花,说:“黄老师...节日...快乐!”
5岁的昊昊(化名)确诊孤独症谱系障碍三年,经过两年的语言训练,终于在教师节这一天,用完整的句子向黄丽萍表达他的真诚祝福。这一刻,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的幸福无以言表。
黄丽萍,一位从事孤独症及语言障碍儿童康复治疗的言语治疗师和特教老师,正是这些特殊儿童的引路人。
2016年,我院儿童保健科发育行为儿科病房成立,黄丽萍被选派到南京进修言语治疗和孤独症康复专业。半年后,学成归来的她积极工作,结合科室实际情况创新推出了语言家庭指导工作坊、儿童叙事治疗等特色课程,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制个别化康复方案。
广妇儿柳州医院儿童保健科的覃小燕也是一名从事孤独症康复工作的特教老师,今年是她成为康复教师的第11个年头。
每天,覃小燕的课程都安排得满满当当。因为长期的用嗓过度,她的保温杯里常年泡着保护嗓子的胖大海。
她常常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面对一群自我隔绝孩子你会不会也很孤独?“当然不会,反而觉得很幸福。”覃小燕回答:“每个孤独症孩子都可能在老师的抚慰与教导下获得意想不到的进步,每个家庭也可能因此对生活多了一点希望和坚持。”
融入社会,是自闭症患儿康复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儿童保健科连续多年开展自闭症患儿公益研学活动,带领患儿和家长到消防队、科技馆、公园等公共场所开展活动,在增加亲子交流互动的同时,帮助自闭症患儿更多地与社会接触,同时消除大众对特殊患儿的偏见。在这群康复教师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特殊患儿回归校园、融入社会。
肩负“新声”使命
做听障儿童的“声”命摆渡人
在我院耳鼻咽喉科的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室,经常能够看到这样一幅动人的画面:孩子们戴着助听器或人工耳蜗,眼神追着老师的手,努力捕捉每一个声音的痕迹。而一旁的康复教师们,正用千百次的重复与耐心,为孩子们搭建通往“有声世界”的桥梁。
听力言语康复教师谢筱妮,便是这群特殊“园丁”里的深耕者。
2008年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毕业时,谢筱妮便把“立志做个好老师”写进朋友圈签名——这不仅是一句誓言,更是她17年来的日常。
面对2岁的小薇(化名),这个因双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习惯用眼神“倾听”的孩子,谢筱妮的训练远比想象中细腻:除了拿着识图卡逐字矫正“香皂”的发音,她还会蹲下身,用手轻轻托住小薇的下巴,让孩子感受自己说话时的下颌震动;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时,她又掏出会“唱歌”的毛绒小熊,把“听声辨物”藏进游戏里。
“有时候一个词教了几十遍,小薇还是没反应,我也会着急,但看到她偷偷拽我衣角求‘再玩一次’,又立刻满电。”谢筱妮笑着回忆。
这样的坚持,藏在无数个细节里:她的小本子记着“小薇今天主动看了声音来源”“能模仿‘啊’的口型了”;有时在逛超市时,看到色彩鲜艳的水果,都想“这个能不能做成教具?”。
终于,在训练半年后的一天,小薇突然指着窗外飞过的麻雀,说“鸟叫”——那一刻,谢筱妮攥着教具的手都在抖,“比听到自己获奖还激动,那是孩子第一次主动‘描述’声音啊!”
如今的小薇,已经能和幼儿园小朋友分享玩具,还会与老师们分享幼儿园日常。
“不是我‘叫醒’了孩子的耳朵,是孩子让我明白,康复不仅是教说话,更是帮他们找回拥抱世界的勇气。”谢筱妮说,每当看到曾经沉默的孩子,能笑着和陌生人打招呼、能跟着儿歌拍手,就觉得所有的重复和等待,都值了。
为“折翼天使”解锁“说话”的力量
“每一个‘特殊儿童’都是‘折翼天使’,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能给一个家庭带去重生的希望。”
48岁的覃洁曾是拥有十多年经验的幼儿教师,如今她是市妇幼康复医学科的一名特教老师, “学生” 多为自闭症、智力障碍、发育迟缓及构音障碍的孩子。
为了真正走进这群孩子的世界,覃洁早年就主动学习儿童认知语言训练、言语矫正治疗等专业课程。面对不同问题的孩子,她摸索出一套 “游戏教学法” —— 遇到完全没有语言的孩子,她不会生硬地开展训练,而是把认知语言训练融入进 “搭积木”“过家家” 等这类游戏里,陪着孩子一点点感受、模仿,慢慢引导他们开口说话。
“有个孩子一开始连‘妈妈’都不会叫,我们陪着他玩了两个多月的‘动物叫声模仿’游戏,某天他突然指着绘本里的小鸭说‘鸭、嘎’,那一刻我和家长都忍不住给孩子鼓掌。”覃洁说,看到孩子进步,她和家长一样开心。
面对构音障碍的孩子,覃洁的耐心更是细致到每一个发音。有的孩子会把 “哥哥” 说成 “的的”,把 “可乐” 说成 “特乐”,她会先握着孩子的手感受自己说话时的声带振动,再通过压舌板轻压孩子舌尖,分解音节、反复示范,从 “g” 单音练起,一点点帮孩子矫正。
同时,她还会详细跟家长沟通训练方法,教家长在家怎么通过说词语、读儿歌等形式来巩固练习。
看着孩子从吐字不清到能清晰表达,从不敢开口到主动分享幼儿园趣事,变得越来越自信,她和家长们从心底里感到高兴!
曾有一名自闭症的儿童,一开始时怎么和他交流都没有回应。后来,覃洁发现这个孩子喜欢画画,便不断地鼓励家长让其学画画。
“突然有一天,他对我说了一句‘老师,你看我画的恐龙’。”覃洁回忆道,虽然孩子吐字不清,但那一刻,她已经热泪盈眶:“我们既当老师,又像妈妈,哪怕孩子只是学会清晰说一句话、自己表达一个需求,都是最有成就感的事。”
特教路上,虽有充满了辛酸,但更多的是温暖与感动。覃洁始终希望,社会能给予特殊儿童更多关注与尊重,用理解与支持为他们撑起一片天,让这些 “折翼天使” 也能有尊严地健康快乐成长,勇敢追逐属于自己的梦想。
祝所有工作在
临床一线岗位的
特教老师们
节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