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中医医院:别让生命被“栓”住,守护健康每一刻

来源: 柳州市中医医院  |   发布日期: 2025-10-13 19:05    |  作者: 张媛

您是否曾在久坐之后,感觉双腿肿胀、发麻?是否曾以为心梗、脑梗只是“老年专属”?小心,这些或许是身体向您发出的“警报信号”。

在现代医学中,血栓被视为血管的堵塞;而在中医看来,它更像是“气血”的一次淤滞。无论从哪个视角解读,它都在提醒我们:是时候为血管做一次彻底的“疏通”了。

2025年10月13日是第12个“世界血栓日”,让我们一起关注身体的语言,及时行动,守护健康的每一程。

一、认识血栓:当现代医学遇见中医智慧

现代医学视角:血栓是血管中异常形成的“血块”,堵塞动脉可能引发心梗、脑梗;堵塞静脉(深静脉血栓)则可能引发致命的肺栓塞。

中医智慧视角:血栓属于“血瘀证”的范畴。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当人体阳气不足、气机郁滞、寒邪侵袭或痰湿内阻时,血液运行无力或受阻,便会凝滞成瘀,堵塞脉络。

二、血栓“偏爱”哪些人?

血栓的形成,并非偶然。除了现代医学关注的“久坐族”、术后患者等高风险人群,中医视角更进一步从个体体质入手,以下几类体质的人群尤需警惕:

气虚血瘀质:常感疲劳、气短、心慌,动则加重。气推不动血,血液易滞。

气滞血瘀质:情绪抑郁、爱叹气、胁肋胀痛。情志不舒导致气机不畅,继而血行受阻。

寒凝血瘀质:畏寒怕冷、四肢不温。寒主收引,使血管收缩,血液凝滞。

痰湿互结质:体型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苔腻。痰湿阻塞脉道,与血瘀相互勾结,危害更大。

三、防“栓”于未然——中西医的日常调理法

预防血栓,核心在于“动”“水”与“通”。

1.动则生阳,疏通气血(运动篇)

西医建议:避免久坐,定期活动。

中医智慧:“动则生阳”,运动能振奋阳气,温通血脉。推荐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养生功法,动作舒缓,能有效引导气血流通。

2.核心动作教学

“踝泵练习”——你的随身气血泵

这个简单的动作,完美体现了“肌肉泵”促进血液循环的原理,同时也能刺激中医所说的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多条经络。

做法:全力勾脚尖(补益肝肾,拉伸经络)→ 全力绷脚尖(激发经气)→ 环绕脚踝(全面疏通),每小时做5分钟即可。

3.饮食调理,化瘀散结(食疗篇)

中医食疗讲究“药食同源”,以下食材有助于活血化瘀:

山楂:既是水果也是药,能消食化积、活血化瘀,尤其适合饮食油腻兼有血瘀者。

醋:味酸入肝,有散瘀止血的作用,做菜时适量加一点,有助于软化血管。

黑木耳:被誉为“血管清道夫”,性平味甘,能益气强身、活血。

生姜、大蒜:性温,能散寒温通,促进血液循环。

推荐茶饮:用少量山楂片+玫瑰花泡水代茶饮,玫瑰花疏肝解郁,山楂活血,适合气滞血瘀体质者。

4.穴位按摩

日常按揉以下穴位,有助于行气活血:

足三里(健脾益气,扶正补虚):膝盖外侧凹陷下四指宽处。按揉此穴能补气,气足则血行有力。

三阴交(调补肝脾肾,活血化瘀):小腿内侧,脚踝骨最高点上四指宽处。此穴是妇科要穴,也是活血化瘀要穴。

内关穴(宽胸理气,宁心安神):手腕横纹上三指宽处。按揉可缓解胸闷、心悸,对预防心脑血管问题有益。

方法:每天用拇指按压每个穴位3-5分钟,以感到酸、麻、胀为度。

四、误区解读:关于血栓的三大迷思

迷思一:“年轻人不会得血栓。”

真相:不对!现代生活方式如熬夜(耗伤阴血)、压力大(导致气滞)、过度食用冷饮(导致寒凝)都在催生年轻的“血瘀”体质,血栓已日趋年轻化。

迷思二:“腿肿按摩一下就好了,肯定是累的。”

真相:危险!如果单侧腿部突然肿胀,切勿随意重手法按摩或捶打。这可能是深静脉血栓,不当按摩相当于“洪水决堤”,极易导致血栓脱落。应先就医明确诊断,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轻柔的循经按摩。

迷思三:“身体很好,没有症状,就不用担心。”

真相:中医讲究“治未病”,在疾病尚未成形或症状轻微时进行干预。对于高危体质人群,即使没有症状,也应当开始调理。

血栓,是现代医学的“血块”,也是中医视角下的“血瘀”。无论是通过运动激发阳气,还是通过饮食调理气血,或是通过穴位按摩疏通经络,其核心都是一个“通”字。让我们融汇中西,双管齐下,别让生命被“栓”住,守护好我们畅通无阻的生命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