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多学科协作跑赢“黄金时间”成功救治脑出血患者

来源: 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发布日期: 2025-10-14 08:21    |  作者: 辜丽娜

近日,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医务人员以一场高效、精准的多学科协作,成功将一名突发急性重型脑出血的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用责任与担当谱写了一曲动人的生命赞歌。

103日清晨6时许,49岁的颜先生像往常一样起床,却突然发现自己言语含糊,左侧口角不受控制地歪斜。患者到当地医院就诊,意识到病情严重的接诊医生,马上决定将患者转运到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救治。接到病情通知的急诊科人员立刻向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提前预警。上午859分,患者被接入急诊抢救室时,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医生已经在抢救室等候,此时监测显示其血压已飙升至187/111mmHg,情况非常危急。

“患者神志清醒,但精神欠佳,左侧鼻唇沟变浅……”急诊科黄玮主治医师带领的团队迅速接诊,立即启动脑卒中绿色通道。心电监护、指脉氧监测、吸氧、开通静脉通路——一系列标准抢救措施在瞬间有序展开。与此同时,血常规、凝血功能、急诊生化等一系列关乎手术决策的关键检查被火速送检。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主持行政工作)、神经内科首席专家黄进瑜,神经外科首席专家、科主任李松年及科副主任池超超等多科室专家第一时间奔赴急诊抢救室。

908分,经过初步处置的后,急救团队将患者送到CT检查,提示右侧额颞顶枕部急性硬膜下出血,这意味着患者颅内正在出血,形成巨大血肿压迫生命中枢,必须立即手术!

然而,病魔的进攻比预想的更为猛烈。929分,患者刚送入神经外科抢救室,突发全身抽搐、意识丧失。抢救室内气氛瞬间凝固又旋即转为高效的行动。医护人员立即给予镇静处理,抽搐得到有效控制。正是这短暂的危急插曲,让所有医护人员更加意识到患者颅内情况的凶险。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多学科团队在现场迅速达成一致意见:患者诊断明确,颅内压急剧增高,已出现症状性******,有明确急诊手术指征,必须立即手术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

859分到院,到930分收治神经外科,整个过程环环相扣,为后续的手术成功抢下了最宝贵的“黄金时间”。

匠心守护:三小时精细手术点亮重生希望

收入神经外科后,手术室的准备工作已在同步进行。中午1235分,,一场关乎生命的手术正式开始。麻醉医师张云雁为患者实施了安全的全身麻醉,为手术团队创造了稳定的操作条件。

主刀医生池超超与第一助手黄曦等组成的手术团队,在无影灯下展开了精细操作。他们沿患者右侧额颞顶部作切口,打开骨窗,只见硬脑膜呈现出不祥的深蓝色,张力极高。当剪开硬脑膜的瞬间,暗红色的血块随之涌出——医生们小心翼翼地清除了约70毫升的血肿,并在深处发现了一根仍在喷血的皮层小动脉,他们使用双极电凝如同绣花般精准地将其止血。

随着血肿被彻底清除,受压的脑组织逐渐恢复了搏动。随后,团队为患者置入了颅内压监测传感器,以便术后精准管理;用硬脑膜补片进行了减压缝合,为可能出现的术后脑水肿预留了缓冲空间;并使用先进的聚醚醚酮材料对颅骨进行了复位与固定。术中出血约600ml,在麻醉团队和手术团队的紧密配合下,输血过程平稳,患者生命体征始终维持在可控范围。

下午1535分,历时整整3个小时,这场集结了颅内血肿清除、开颅减压、脑膜修补、颅内压监测传感器置入等高难度操作的手术圆满成功。术后,患者瞳孔恢复正常,生命体征平稳并转入病房。这场在国庆假期中完成的紧急手术,不仅清除了一颗危及生命的“颅内炸弹”,更守护了一个家庭的希望。

在这个国庆假期里,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医务人员们坚守“医”线,从急诊到影像,从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到麻醉科,多个科室的无缝衔接与紧密协作,展现了医院过硬的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和医务人员“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的崇高职业精神,他们是节日里最美的“生命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