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脑科医院:14岁少女手臂布满刀痕……要警惕这种青少年抑郁
抑郁症在青少年中呈现多样化的症状,从最初的微妙变化——情绪低迷、精力消退、睡眠紊乱,到后期的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学习效率下降,甚至出现自伤自杀行为……柳州女孩小兰(化名),正在悄悄经历着这些。
“求救信号”被忽视 花季少女自残
8月13日,14岁的小兰因“持续情绪低落与睡眠障碍一年余”被送到广西脑科医院儿少心理科三病区,她被医疗团队诊断为“重度抑郁”。
入院时,她手臂上一道道伤痕触目惊心,她的内心被自杀念头充盈着,与母亲关系因为一场争吵降至冰点。她自述:“13岁那年,我感到自己与同龄人的巨大差异——我不喜欢与任何人交往,我不喜欢和他人接触,不知道自己怎么了,就是什么都不想做。”
13岁的小兰将这种“提不起劲”的感觉向老师倾诉,却未得到理解。她的母亲,也无法理解女儿的这种变化,只当她是在“逃避学习”,两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变得紧张和疏远。直至一年后,她的成绩下滑明显,开始将自我伤害当成一种宣泄方式,才真正引起了家长的注意。
儿少心理科三病区主任杨盼指出:“小兰的抑郁经历极为隐蔽,连家长也察觉不到细微变化。她的故事并非个例,许多同龄人也有相似遭遇,但往往被大人忽视了。”
“神奇串珠” 让她与母亲和解
在儿少心理科三病区,经过两周的药物+物理+心理治疗后,小兰的抑郁症状逐渐得到了控制。
在参加病区组织的“串珠”工娱疗活动时,杨盼注意到小兰对色彩和形状有着天生的敏感度,便鼓励她积极尝试串珠手工艺。
串珠的过程对小兰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她发现自己在挑选珠子、构思图案时能够暂时忘记心中的痛苦。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她很快学会了如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手工艺品中,学会通过制作手工艺品释放不良情绪。
出院的那天,小兰决定用她亲手制作的串珠手链送给母亲,作为和解的礼物。当母亲收到这份礼物时,她被女儿的用心和变化深深打动。这条手链也让母亲意识到,她需要更加理解和支持女儿。
小兰的故事,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复杂性与治疗差异化的缩影。社会、家庭、学校需共同努力,提升对心理疾病的认识与支持,为青少年搭建更加安全、理解与关爱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