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五一”假期疫情防控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实录全文)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于4月26日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五一”假期疫情防控有关情况。
主持人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米锋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办的新闻发布会。
监测显示,近期全国疫情总体继续保持平稳态势。
“五一”假期临近,人员流动增多。要按照“乙类乙管”要求落实防控措施,持续强化监测预警,密切跟踪国内外疫情动态和病毒变异情况,加强重点机构场所常态化疫情防控,方便群众安全便捷出行、健康祥和过节。
要继续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做好个人防护。
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五一”假期疫情防控有关情况。
我们请来了:
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韩敬华先生;
文化旅游部市场管理司副司长李晓勇先生;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女士;
国家疾控局传防司一级巡视员贺青华先生;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陈操先生。
请他们共同回答记者的提问。下面进入今天的现场提问环节,请各位记者朋友举手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最近大家对于新冠的讨论是比较多的,请问一下,现在全国新冠疫情的整体形势到底是怎么样的?另外,现在随着大部分人群感染后抗体水平的降低,会对我国未来的疫情发展带来哪些新的变化?谢谢。
国家疾控局传防司一级巡视员
贺青华
感谢你对全国疫情的关心。近期,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平稳,各地疫情处于局部零星散发状态,个别地区疫情有小幅上升的迹象。全国发热门诊监测数据显示,全国疫情总体处于低水平的波动状态,特别是4月上旬,疫情降至2022年1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4月中旬以后,单日阳性数和阳性占比均呈小幅上升态势。专家研判认为,从全球新冠病毒感染和疫情波浪式流行的规律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我国部分人群免疫保护水平的降低,近期部分地区疫情开始出现缓慢的上升,感染者主要集中在三部分人群:一是未被感染人群,二是免疫水平已经下降的人群,三是存在免疫缺陷人群。总体上,专家认为全国短期内出现规模性疫情的可能性较小。
谢谢。
中国交通报记者
即将到来的“五一”假期民众出行热情高涨,请问交通运输部门,今年的“五一”假期出行将呈现怎样的特点?客流量有什么样的变化?交通工具和交通场站疫情防控方面有哪些措施?谢谢。
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
韩敬华
谢谢您的提问。随着“五一”假期临近,疫情防控较快平稳转段,国内经济持续回稳向好,国内人员流动明显增加,预计节日期间旅游、探亲等出行需求十分旺盛,营业性客流量和公路网车流量将高位运行,预计客流将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从客流强度看,预计营业性客运量和自驾出行量将创2020年以来“五一”假期新高。
二是从出行时间看,总体为“两端高、中间低”,假期首、末两天为客流高峰,中间相对平稳。
三是从出行区域看,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城市群、中心城市、热门旅游城市将成为热门出行区域。同时,农村地区回乡探亲、赶集赶场、乡村旅游休闲等出行较平日也将增长。
为全力保障广大旅客在“五一”假期平安健康、便捷舒畅出行,交通运输部门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旅客运输组织。科学调配城乡交通运力,加密班次,开展定制客运,加大客运场站、旅游景区、农村乡镇等重点区域运力投放,切实保障城乡群众出行需求。加强城乡交通运力和铁路列车、民航班机等信息共享和衔接,有效满足乘客抵离接驳出行需要,畅通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
二是优化疫情防控措施。严格落实新冠病毒感染第十版防控方案,做好客运场站、交通运输工具公共卫生管理和清洁消毒、通风换气;加强交通运输从业人员健康监测,避免带病上岗;加强客流引导,根据需要及时增开进站、安检通道,有序引导旅客分散候车,减少人员聚集。
三是强化安全生产管理。采取“四不两直”等方式开展安全监督检查,督促经营者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驾驶员安全培训,提前做好车辆维护保养,杜绝车辆带“病”运行。强化客运场站、旅游景区等重点地区巡查执法力度,发挥大数据筛查预警作用,依法查处非法营运等违法行为,切实保障旅客出行安全。
与此同时,我们也建议广大乘客,为了您的身心健康和出行安全,请提高自我安全保护意识,自觉乘坐合法营运车辆;请做好个人防护,当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共同维护平安健康的出行环境。
谢谢!
凤凰卫视记者
假期期间人员的流动和聚集会增多,可能临时有就医的需求。请问,各医疗机构如何来保障“五一”节日假期期间民众的正常就医呢?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
郭燕红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五一”假期将至,保障人民群众在节假日期间的看病就医,特别是急危重症的救治工作是非常重要,对此我们已经做了专门的安排,要求各地高度重视,做好“五一”期间医疗服务保障工作。
第一,加强值班值守。我们要求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都要做好假期的值班值守工作,安排好相关的医疗工作。
第二,要配足配强医疗力量。特别是在医疗机构的急诊等这些重点部门,要加强医务人员的配备,配足配齐医疗力量,来满足人民群众的看病就医需求,特别是要确保急诊24小时开放。
第三,严格落实医疗首诊负责制,以及急危重症的抢救制度,要确保需要紧急救治以及常规接续治疗的患者,在节假日期间都能够保证得到及时和优质的医疗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做好医疗保障。
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五一”假期肯定是人员聚集相对较多一些,人员聚集对于疫情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另外我们该如何引导群众安全有序的出行?国家疾控局对群众是不是有哪些健康的提示?谢谢。
国家疾控局传防司一级巡视员
贺青华
谢谢你的提问。“五一”假期人员大规模的流动可能会增加疫情传播的风险,但是造成规模性疫情传播的可能性小,各地要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假期正常出行需求保障,共同维护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
建议大家“五一”出行时做好两个方面的准备:一方面是要加强出行或者旅途中自我健康监测,如果发现发热、咳嗽、咽痛等感冒症状时,应及时开展核酸检测和自我抗原检测,避免带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另一方面要密切关注目的地传染病疫情形势,要有针对性地做好防护准备工作。在旅途中,做好个人自我防护,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为了营造良好的“五一”出行环境,切实保障群众的身体健康,各地各部门在“五一”期间应该重点强化六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要密切关注国际疫情,加强境外输入新冠病毒变异株的监测,动态开展输入传染病风险研判。落实“乙类乙管”后新冠境外输入疫情防控方案的要求,严防境外输入疫情和新型变异株造成我国本土疫情大幅度反弹的风险。
二是交通运输部门和单位要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假期的运输组织保障工作,及时增加或者开放进站进场的通道和安检通道,有序引导乘客进站进场乘坐交通工具。
三是加大客运场站、商场超市、旅游景点室内场馆的通风换气,适当增加公共用品和设施的消毒频次,加强从业人员的健康监测和管理。
四是学校、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重点机构对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感冒症状的人员,及时安排诊疗和检测,防止在这些机构出现聚集性疫情。
五是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要加强新冠及其它春夏季重点传染病的监测预警,坚持多病共防,及早发现可能的传染病疫情,最大限度降低疫情传播风险。
六是各地假日期间应该启动24小时疫情防控指挥值班体系,加强值班值守,强化部门协调,确保疫情发生后能够及时处置,严防疫情扩散。
总之,各地各部门要科学精准落实“乙类乙管”后的各项防控措施,既要防止放松心态,又要避免防控工作加码。同时,“五一”假期期间,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在统筹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要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坚决防止由于工作不细、管理不善引发安全事故等次生问题。
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记者
当前,我国检出了奥密克戎变异株XBB.1.16输入,请问该变异株的传播力和致病力如何?谢谢。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
陈操
谢谢你的提问。根据我们国家的新冠病毒变异株监测数据显示,从总体上看,本土病例仍以BA.5.2和BF.7及其亚分支为主。从动态看,XBB及亚分支增长较快。近期,输入性病例中XBB变异株已占绝对优势,本土病例中XBB变异株占比增长明显,从3月初的1.5%增加到4月10日—19日这一周的18%。截至4月22日,我国已经在本土病例中监测到57例XBB.1.16及其亚分支病例。世卫组织认为,目前证据显示,XBB.1.16的全球流行风险低于XBB.1.5和其他正在流行的变异株。
虽然在不同国家,包括XBB.1.5为主要流行株的国家人群中已经观察到XBB.1.16具备了一定的传播优势和与XBB.1.5相当的免疫逃逸能力,但是没有因感染XBB.1.16而导致重症入院和死亡增加的报道。与其他奥密克戎亚分支相比,也没有看到疾病严重程度增加的报道。我们将密切关注和分析未来变化的趋势。
谢谢!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
“五一”期间,群众有较强的出游意愿,请问在丰富文旅产品供给、保障群众出游体验方面有哪些举措?谢谢。
文化旅游部市场管理司副司长
李晓勇
感谢你的提问。2023年“五一”假期是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政策后的又一个长假,“春光无限好,正是出游时”。广大人民群众探亲访友、旅游过节、文化体验、休闲度假等出游需求将集中释放。为确保大家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假期,文化和旅游部主要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丰富产品和服务供给。结合“五一”假期,文化和旅游部启动了以“春暖花开 我要旅游”为主题的全国文化和旅游消费周活动,举办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推出了152条“大美春光在路上”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五一”假期,全国共有1.28万家A级旅游景区正常开放,占A级旅游景区总数的86%,除北方部分省份因季节性原因外,全国大部分地区旅游景区已实现应开尽开。同时,各地还将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非遗传承实践、参观体验、互动交流等活动。在这里,也向大家介绍一下。今年5月19日是第13个中国旅游日,从5月1日开始,文化和旅游部将正式启动“5·19中国旅游日”主题月活动,各地将推出打折促销、满减优惠等系列惠民活动,并联动公共交通、共享单车、新能源车品牌开展文明出游活动,也希望大家积极参与。
二是压实安全生产责任。“五一”假期前,组织工作组赴重点省份开展行业安全生产调研,指导相关公共文化单位、文化和旅游经营单位落实中央关于安全生产的工作部署,压实压紧安全生产责任。指导各类公共文化单位、文化和旅游经营单位制定实施游客流量管控方案,完善安全提示、警示标识和安全防护设施。会同相关部门对公共文化单位、文化和旅游经营单位内消防、疏散通道、食品卫生等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做好隐患整改工作,加强对缆车、索道、大型游乐设施、景区玻璃栈道等设施设备的安全检查,对不符合安全要求的坚决停止运营和使用。指导旅行社对旅游产品进行严格安全审查,高度重视对导游、领队人员的安全教育,提升安全意识。规范旅游包车行为,确保供应商和旅游包车符合安全标准。
三是规范市场经营秩序。指导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加强对网络表演、娱乐场所、上网服务场所、营业性演出活动、艺术品经营单位的监管,规范经营行为,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按照近期印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的通知》有关要求,严厉打击不合理低价游,导游强迫或变相强迫购物、兜售商品,未经许可经营旅行社业务等干扰市场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及时处置违法违规线索,保障文化和旅游市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谢谢!
南方都市报N视频记者
近期我们都知道,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了《应对近期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疫苗接种工作方案》,方案中提到了要“补齐免疫水平差距”。请问,这个补齐免疫水平差距具体指的是什么,可以详细介绍一下吗?谢谢。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
陈操
非常感谢你的提问。疫苗接种和感染都可以使人体获得免疫保护。目前,我国仍有部分人群从未感染、未接种疫苗或仅接种1剂次的疫苗。国内外多项研究结果表明,3次及以上病毒抗原的刺激能够产生较好的免疫保护效果。综合当前各类人群的接种或感染情况,“补齐免疫水平差距”主要是使符合本次接种条件的人群能通过增加抗原刺激的次数,达到产生较好免疫保护的效果。所以方案中提出,存在免疫水平差距的目标人群主要是未感染且未完成既定免疫程序的人群,和已感染且未完成基础免疫的人群。希望符合条件的人群能够积极主动地接种疫苗,获得更强的免疫保护能力,更好的抵御病毒、防控疾病,进一步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
谢谢!
红星新闻记者
近期,有不少群众觉得自己身边有很多亲友得了甲流,请问从监测情况来看,今年甲流的流行情况是否比往年更严重呢?公众应该如何科学应对?谢谢。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
陈操
谢谢你的提问。根据全国流感监测数据显示,本轮流感疫情优势流行株是甲型H1N1和甲型H3N2亚型,以甲型H1N1亚型为主。整体看,流感活动水平在今年2月初增加,2月底上升趋势明显,到3月中旬时进入高峰期,随后陆续出现拐点。北方省份的拐点在3月中旬,南方省份拐点是在3月底4月初。目前全国所有省份流感活动均呈现下降的趋势。
本轮流感季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较正常的冬春流感季约晚了2个月,并且流感活动水平呈现由北向南逐步进入流行季的趋势;二是本轮流感活动强度略高于新冠疫情前的流感自然流行年份,期间聚集性疫情明显增多,主要发生在学校。
在应对季节性流感方面,建议公众还是要及时接种流感疫苗,注意个人防护,尤其是注意手卫生、勤通风、规律作息,保持良好心态。此外,现有的特异性抗流感病毒药物对目前流行株是有效的。
谢谢!
人民日报记者
请问“五一”节假日期间发热门诊的开设情况如何?医疗机构的有关设备、药物储备及人员培训的情况如何?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
郭燕红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春季是甲流、乙流、呼吸道合胞病毒等这些传染病高发的季节,也包括新冠病毒感染也处于零星散发的状态。今年“五一”假期期间,人员流动性大,聚集性活动增多,因此我们进一步加强疫情监测分析,做好有关医疗救治的准备工作。
第一,加强发热门诊和救治床位的准备。我们要求二级以上医院均设置发热门诊,做到发热门诊应开尽开、应设尽设。同时,也要做好医疗资源特别是救治床位和设备设施的准备。我们一直在坚持对二级以上医院的发热门诊,包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热诊室,以及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普通门急诊的就诊情况进行日监测、日分析,以动态地了解相关信息,来掌握疫情的相关情况。
第二,加强药品设备等物资的准备工作。我们指导各地加强新冠感染相关药品、试剂、医疗设备等医疗物资的储备以及调配的工作机制,特别是对于重点的设备进行日调度,来保障医疗救治的需求。同时,我们要求二级以上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药品的过程当中,特别加强对一些小分子抗病毒药物的配备,另外也对基层急救车的配备做了进一步加强。
第三,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专家的会诊巡诊工作。对医务人员,我们持续进行诊疗方案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新冠病毒感染的诊断和同质化治疗水平。同时,我们建立了国家级专家的线上会诊和线下巡诊的工作机制,来指导基层医务人员为患者提供同质化的诊疗工作。
谢谢!
新华社记者
对于“五一”假期出现的大量人员返乡、出游,请问交通运输部门对平安度过“五一”假期有什么样的健康提示?另外,除了公共交通以外,很多民众会选择自驾出行。请问,在保障民众自驾出行、做好疫情防控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
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 韩敬华
谢谢您的提问。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实现了良好开局,人流物流更加活跃,餐饮旅游快速恢复,在多方面因素共同推动下,预计今年“五一”假期,公众出行需求旺盛,特别是随着私家车的不断普及,公众选择自驾方式出行的意愿不断增强,小客车流量将高位运行。建议广大公众出行前关注目的地出行信息,合理安排行程,避峰错峰出行。出行期间,进入交通场站、公路服务区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建议佩戴口罩,及时做好手卫生。
同时,为保障五一假期期间公众自驾出行顺畅有序,交通运输部门在公路交通保通保畅和疫情防控方面,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路网运行动态监测。多渠道动态更新、及时发布拥堵缓行路段等路网运行信息,对重点路段制定疏堵和分流绕行预案,引导自驾人员合理选择出行时间和出行线路。
二是落实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政策。假期期间,强化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ETC)车道运行监测,及时处置异常情况。
三是加强高速公路救援力量配备。及时发现路网阻断堵塞等情况,对事故(故障)车辆及现场快速处理,及早恢复交通,防止长时间、大面积拥堵。
四是加强高速公路服务区运营保障。强化停车管理和秩序维护,加强加油、充电、用餐、如厕等基本服务管理,确保商品供应充足、环境卫生可靠、服务便捷高效。
谢谢!
中新社记者
《公众佩戴口罩指引》出台的主要考虑是什么?指引中也明确提出了一些应该佩戴口罩的情形和场所,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为,除了这些必须戴口罩的场所外,其他场所就可以不用佩戴口罩了?谢谢。
国家疾控局传防司一级巡视员 贺青华
谢谢你的提问。佩戴口罩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可以防止感染者传播病毒,同时保障健康者免受病毒的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甲管”期间,国家先后出台了五个版本的佩戴口罩指引,告诉老百姓怎么戴口罩,引导公众佩戴好口罩、为保护公众健康、有效防控疫情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今年1月8日,我们国家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经过不懈努力,实现了疫情平稳转段,也取得了疫情防控的重大决定性胜利。新发布的佩戴口罩指引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
一是根据当前疫情形势和新冠病毒危害变化,进一步减少了应佩戴口罩的情形和场景,在保证防控效果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对公众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是重点强化了公众佩戴口罩的指导,对于与公众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等密切相关的常见的情形和场景,提出了应佩戴口罩、建议佩戴口罩、可不佩戴口罩的分类建议。
三是坚持动态优化调整的原则。佩戴口罩指引将根据疫情形势和防控需要,及时进行修订和调整,各地可以根据当地的疫情形势,结合当地的实际,参照本地制定的佩戴口罩的指引。
新发布的佩戴口罩指引,对于与公众日常相关的情形和场景,提出了佩戴口罩的有关建议。刚才记者问到其他情形和场景是否需要佩戴口罩,公众可以根据当地的疫情防控规定,以及个人的健康状况确定,实现保护个人健康和避免疾病传播的目标,当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
“五一”假期即将到来,一些旅游景区和文化场所可能会迎来客流高峰。请问对此文化和旅游部门采取了哪些疫情防控措施?谢谢。
文化旅游部市场管理司副司长
李晓勇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文化和旅游活动具有聚集性强、流动性大等特点,叠加“五一”假期文化和旅游市场复苏势头强劲、出游热情高涨等因素,长途游、团队游、深度游趋势明显,这些都对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带来较大的挑战。文化和旅游部高度重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针对“五一”假期出游疫情防控,重点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预警提示。根据网络搜索量、旅行商采购量、游客预订量等指标,发布5月份旅游热点预报,指导相关地区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提前分析工作形势,强化事前准备,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安全生产、服务质量和市场秩序等各项工作。发布“五一”假期出游提示,提醒广大游客做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注意个人卫生。按照《预防新冠病毒感染公众佩戴口罩指引(2023年4月版)》科学佩戴口罩。
谢谢!
主持人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米锋
谢谢,今天的发布会,几位嘉宾介绍了“五一”期间疫情防控的有关情况,再次感谢各位。在假日期间,仍将有千千万万的劳动者坚守在工作岗位,守护着全体人民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在此也向他们表示敬意。也祝全国人民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五一”假期。
相关附件:
相关文档: